2025年7月8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展板上,一组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装配接触网腕臂。这帧画面将人们的视线从今日世界最庞大、最高效的4.8万公里中国高铁网络,聚焦到了中国高速铁路“四电”领军企业——中国铁建电气化局。
从2005年7月19日肩负使命应运而生,到2009年在郑西线上初试锋芒,托举京雄城际、新福厦高铁等世界级智能高铁标杆的“四电”明珠,再到如今全力投入雄商、雄忻、成渝中线等一批重点高铁项目建设——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历经二十载风雨,为中国高铁而生、伴交通强国而兴,以领跑者的担当,向世界递出一张闪耀着“中国高铁”的金色名片。
破壁攻坚铸集成
循着时间的脉络驻足回望,才能看得真切。
电气化局从国家“十一五”期间专业化技术突破,到“十二五”期间集成化贯通系统技术链;从“十三五”期间智能化革新建造运维体系,到“十四五”期间智慧化引领行业标准变革,硕果盈枝,缘起二十年前的盛夏。
2004年7月,中国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开始实施。彼时,全国铁路电气化率不足30%。2005年7月,中国铁建响应原铁道部的战略擘画,成立中国铁建电气化局,赋予电气化局深耕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专业四个核心领域的时代使命。
同年12月,5家主营铁路电气化领域的子公司相继挂牌,“一母五子”架构初成;2009年8月,南、北工程公司划转加入,7家工程公司汇聚成为“四电”专业化集团公司。
“引进消化吸收的目的是自主创新”。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电气化人用创新、实干的劲头迈出第一步。
企业历任领导班子始终注重在“产业链”上发力,从科研创新、生产组织到产业化应用,从方案论证、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到运营管理,旗下工程公司、核心配套企业共同参与“四电”研发的创业历程。其中,4家制造工厂全力研发国产零部件,为接触网国产化目标锻造“硬支撑”。
依托郑西高铁的场景研发,电气化局项目组在原铁道部攻关组的领导下,经过多次模拟和仿真实验,成功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并在首次应用中取得成功。接触线在国内首次采用额定恒张力架设技术并取得成功,牵引供电系统首次实施系统集成,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产品构件实现国产化。“四电”系统集成前所未有,联调联试前所未有。时任电气化局客专系统集成部负责人回忆道。
2011年2月1日,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大高速铁路——郑西高铁临潼东站至西安北站开始商业化运行,成为电气化局在高铁领域迈向场景应用创新、原始创新阶段的“首创”序曲,一系列“首创”纷至沓来。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缩短高铁通信调试周期,京雄城际“四电”项目团队不舍昼夜地加载验证、在现场跟踪测试,首创出“智能网优”技术,终于首次将铁路联调联试搬到云端,实现调试周期从30天到5天的效率跃升。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实现“简单、统一、标准化”的目标,盐通高铁“四电”项目团队反复沟通协调上下游堵点,打通产品制造、现场施工、运营维护的全周期链条,终在全线首次实现接触网简统化技术,为高速铁路又添“中国标准”。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真正实现铁路的无人值守,浩吉铁路项目团队星夜兼程在1813公里线路上的33个牵引变电所,一次次设计、试验、优化,最终实现“巡检机器人”全天候对设备运行状态跟踪监控,让全线变电所均不需再设值班人员生活设施。
铁肩担重任,担的就是重如泰山的使命!
2020年以来,电气化局在高铁提质改造中,再开业内先河,完成国内首条高铁提质改造工程成渝城际的改造任务,参与国内首条“四电”全专业改造的贵广高铁提质改造项目,为后续同类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期间,成渝高铁项目团队通过软件仿真计算、实地验证完善系统数据,率先推出全参数可视化接触网吊弦计算系统,为中国首条高铁提质改造工程高质量交付扛起“数据担当”。
“五智”成链造新峰
创新之路厚积而薄发,一朝喷涌成奔流!
二十年来,电气化局走过了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之路,走过了学习创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开源创新的奋斗历程,构建“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管理”的“五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集智能化施工、数字化运维、精细化管理于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智能建造的基因,融入重大项目的一线实践。在新福厦高铁,我们打造了铁路“四电”领域首个“BIM+GIS”智能管理平台,从16200套腕臂的自动预配,到8276项物资的全程溯源,施工精度迈入毫米时代。当京雄城际的“云端调试”与新福厦高铁的“全链管控”深度融合,为国铁集团智能高铁2.0的应用实践贡献重要技术样本。
智能制造形成的数字化制造体系,实现核心零部件的数智化生产管理。在智能预配中心,第六代接触网腕臂预配平台定位精度锁定±0.1毫米,将传统7道离散工序压缩为1次装夹成型。在新材料车间,超细晶铜镁合金导线以毫米级公差穿过连铸连轧产线,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高性能接触线制造技术,正向全球高铁接触网注入“中国筋骨”。
智能装备的场景化应用研发,持续推进生产力的升级换代,实现效率倍增。如今,数十种不同类别的“四电”智能装备聚成体系、握指成拳。例如,新福厦高铁项目在“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基础上,增配胶轮恒张力放线车,实现了关键工序由机械化施工全面向智能化施工的转变。当试验列车单列以最高时速453公里通过湄洲湾特大桥时,“四电”设施凭借过硬工程质量通过复兴号的检阅。
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运维生产平台,让检测设备长出“千里眼”,为运维决策提供精准支持。在贵广高铁桂林维管段,6C数据分析检测员通过新型智能设备发现的缺陷,能占到总缺陷数量的90%以上,解决了关键“四电”设备巡检难的问题,极大提升设备维修质量。
智能管理的穿透协同,正深刻改变着工程仓储系统。广汕高铁智能建造中心以WMS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为中枢,将八千平方米空间压缩出5995个智能仓位,较传统仓库扩容200%,配套的AGV机器人集群通过三维扫描剔除缺陷物料,提升150%分拣效率。让物资管理从“人找货”转向“货找人”。
“四电”延展通山海
时至今日,电气化局引领的“四电”核心技术,正由点及面跨界延伸向交通全场景中“开枝散叶”,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图景。
城轨的川流脉络间,电气化局参建全国51个城市200余项城轨工程。看京津冀城市群,中国首条应用柔直供电技术的北京地铁13号线,贯通中关村与回龙观科技走廊,让城市创新的通勤脉搏铿锵跳动。看长江三角洲,地铁领域首条使用“四电”系统集成技术的上海地铁13号线亮相世博园段,中国技术创新的答卷正通过世界窗口清晰映现。看粤港澳大湾区,首条时速160公里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广州地铁18号线、中国最长跨市地铁的广佛南环城际,让乘客“一日看尽岭南景”。看成渝经济圈,全国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站点数最多的成都地铁6号线,织就天府之国的百里通衢。当“四电”技术纳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电气化局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躬身实践,在中国城轨高质量发展的年轮上留下耀眼标识。
高速公路的智能经纬上,电气化局为港珠澳大桥研发的全寿命周期系统集成技术,开启“世纪工程”的大数据模式,将轨道“四电”技术成功移植到路桥,成就国内首次高速公路系统集成创新;全智能化建造的渝湘复线高速彭酉段,使用车型识别机器人加无感车检器的组合,搭建起高速智能车道,在黔渝山城点亮智行通途。
“一带一路”的远山瀚海处,外籍员工杨栽跟着中国师傅学技术,荣获“丝路友好使者”,如今已成长为运维骨干。在多瑙河畔,当中国接触网产品首次通过欧盟TSI认证的讯息传回,CRCEB的品牌标识正辉映东欧。
成就人民新通途
行万里路,电气化局赤诚不改,始终不忘国资央企的初心使命。
在凉山州螺髻山脚下的铁道兵希望学校墙面上,仍保留着志愿者手绘的铁道兵“阿普们”,电气化局连续三年对该学校捐资助学,逐步改善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更于2022年12月参与建成了西南地区一次性开通里程最长、修建难度最大的“新成昆铁路”。彝族学生安芸萱细数着学校发生的种种变化,“添置的校车载着我们从大山奔向城市的比赛现场,飞驰的复兴号带着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远方。”
风劲帆满图新志。此刻,电气化局参建成达万高铁、石港城际、佳同铁路的建设线路正穿行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再崛起、东北全面振兴的山水之间,沪渝蓉沿江高铁、杭衢高铁编织长三角协调发展新网络,坦桑尼亚农网配电、波哥大有轨电车串联出“一带一路”的民生福祉连线——这些承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点项目,正是电气化局全体职工破浪前行、勇攀高峰的“建”证!
走过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昨天,电气化局得出的结论分外清晰:坚定不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风浪再大都动摇不了我们的坚定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电气化局将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向,持续巩固扩大“四电”核心技术的领跑优势,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再添新彩、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