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
作者:万靖 时间:2018-04-23  点击量:    
【字体: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出了新的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有企业为国而生,因党而兴,为民而立。作为一名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本人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不仅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新任务,也是时代交给我们国有企业的一个新问卷。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关键力量,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经济安全,身系社会繁荣稳定,直接影响着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国有企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企业的发展成果与谁共享,是我们企业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可回避的理念问题。国家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企业财富的创造者,职工群众就是企业发展的检验者和阅卷人,金杯银杯都不如职工群众的口碑。

因此,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就是我们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人员数量绝对过剩与人员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才利用不足与人才局部短缺现象并存,人尽其才、人尽其岗、人尽其责、人尽其用局面尚未形成;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及业务转型需求不匹配,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我们单位同样存在。这些难题如何破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我看来,“美好生活”是人人向往、人人奋斗而来的幸福生活。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物质文化需要”即客观现实上的“硬需求”,更包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更具主观感受的“软需求”。新时代是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时代,更是我们带领职工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在此新命题下,如何处理好满足职工群众需求与企业建设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所有国有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南方公司作为铁道兵转业而来的建筑施工企业,我们有着优良的铁兵文化传统,在企业内部,有老铁道兵,铁二代、还有每年新招收的大学生。“做企业就是为了职工幸福的生活。”而且要针对不同的群体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样才能让职工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确保企业发展航向不出现偏差。

首先要打破企业不充分不均衡发展,才能实现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美好愿景。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通过多揽活,国铁主业进一步深挖细挖,城市轨道持续推进、形成规模;干好既有安哥拉、吉布提海外项目,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在抓安全、保质量上下功夫。在安全管理上建立满足现场需求的体制机制,下一步在襄阳培训基地引入“通州安全体验模式”,把安全理念转变为自觉行动。在落实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新领域新市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联合中车、中交、华为、中兴等代行企业和设备供应商,向工程总包、产品代理转型。以信息化、工厂化、机械化为手段,精确“五量”计算,引入BIM建模技术等,拓宽精细化管理新思路。通过创新引领,建精品工程,让企业成为为员工遮风挡雨的大树。

其次要在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硬需求”上用足力气。党的十九大精神犹如一声强劲的春雷,响彻大地,举国沸腾。职工群众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企业管理者,要结合公司现有框架,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督促职工通过自身钻研和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认可。一是建立内部专家库,发放专家津贴;二是制定下发了《科技管理办法》明确科技立项和技术成果奖励内容,引导员工学技术,多创新,通过个人钻研增加个人收入,仅2017年公司就连获八项国家专利授权。三是我们一直执行的委派人员管理办法,通过在岗位之间建立不同途径和层次的开放式通道,使各系列人员安心在本专业深入发展,同时根据考核发放委派津贴,不断创造自身价值,打破个人职业发展天花板瓶颈。四是通过团购住房,为员工提供详细购房信息、优惠价格,满足职工购房需求。

第三,要在满足职工群众“幸福感”的“软需求”上下真功夫。作为施工企业,四海为家是必然现实。如何让员工能够安心工作,实现对个人家庭生活的渴望。公司通过建立单身青年俱乐部、开展内外青年联谊活动,充分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赢得幸福感。在确保后方稳定方面,通过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一线员工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能够享受家庭生活。同步完善、提升职工薪酬体系,缴纳全额“五险一金”,建立企业年金,确保全体职工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同时,企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老铁道兵的奉献,公司专门成立退管办,始终坚持开展退休老同志座谈会、各项棋类、户外运动等活动,发挥老同志对企业建设发展的余晖和热情,提升对他们的存在感的认同。

第四,要在实现员工自我发展提升的“安全感”上有新举措。我们一向“把人才看作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资源”,一边开发利用,一边培养保护。在人才招聘和引进上,借助专业人力资源咨询公司,联合重点院校,科学建立招聘选人数字模型,确保从源头把控引入人才质量;合理规划人才引进和选聘工作,紧跟市场形势需求,及时引进海外经营、人力资源、党建法务等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上,我们的襄阳培训基地功能性已逐渐显现,两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次,受训人员达512人次;施工一线传帮带推动“导师带徒”活动在一线落地生根,成为我们公司发现、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重要载体;对长期合作的劳务工严管善待,表现优异者可破格录用为公司正式职工,有效盘活现有人力资源。

“时代潮头勇者胜”。低价格、高风险和严酷的市场竞争将成为常态,国有企业必须在自身管理上做文章,下真功夫、下硬功夫。根据形势,我们确定2018年为公司的“全面转型年”,继续坚持改革转型与提质增效同步,科技兴企与人才强企并重,推进企业向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确保职工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尊严!